升学吧

上海转学

工作时间:9:00 ~ 22:00

211保送生深夜痛哭:光环背后的压力无人知晓

高中生:保送到国内985、211本科高校

大学生:转学到国内985、211本科高校

微信 32613691


211保送生深夜痛哭背后的社会焦虑

深夜的宿舍楼道里,一名211保送生蜷缩在角落,泪水无声地滑落 ,这段在社交平台流传的视频,撕开了“天之骄子”光鲜表象下的裂缝——当“保送 ”成为标签,当“名校”成为枷锁 ,那些被光环掩盖的压力与孤独,正悄然吞噬着年轻一代的心理防线。

“保送”的光环,为何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? 在公众认知中 ,保送生=学霸=人生赢家,但鲜少有人意识到,这条“捷径 ”背后隐藏着更残酷的竞争:从初中到高中 ,他们必须在竞赛 、成绩、综合素质的赛道上持续领跑 ,稍有懈怠便可能被淘汰,这种“赢在起跑线”的特权,反而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——既然走了捷径 ,就必须走得完美无缺,他们不敢失败,不敢松懈 ,甚至不敢表达脆弱,生怕“配不上”这个来之不易的身份 。

社会期待的异化,让“优秀 ”成为一种诅咒。 家庭、学校 、社会对保送生的期待 ,往往超越了对普通学生的包容,他们被默认为“抗压能力强”“情绪稳定”,却忽略了其作为青少年的正常心理需求 ,当一次考试失利、一次项目受挫就可能引发自我怀疑时,那些未被看见的焦虑、抑郁情绪,便会在深夜无人处爆发 ,正如视频中的学生所言:“我努力了这么多年 ,好像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。 ”这种“为他人而活 ”的状态,正是当代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缩影 。

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,加剧了“内卷”的恶性循环。 尽管教育改革一直在倡导“全面发展” ,但在升学和就业的现实压力下,分数和名校背景依然是衡量成功的核心标准,保送生作为这一体系的“受益者 ” ,实则也是受害者——他们被迫将人生价值与学术成就绑定,一旦脱离校园,面对多元社会的评价体系时 ,反而容易陷入“我是谁”“我该去往何方”的迷茫,这种“高分低能 ”的潜在风险,本质上是教育功利化的恶果。

破局之路:从“标签化”到“去标签化”的关怀 。 这位深夜痛哭的学生 ,并非个例,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教育,不应是制造“光环 ” ,而是培养“完整的人” ,社会需要撕掉对保送生 、名校生的刻板印象,给予他们允许失败的空间;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,将情绪管理纳入成长必修课;家庭更需放下“面子焦虑” ,让孩子明白:人生的价值从不取决于一纸录取通知书,而在于能否在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勇气。

当“保送生 ”不再是一个沉重的标签,当“名校”不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 ,或许,深夜的痛哭声才能真正停止,毕竟 ,每个努力过的人都值得被看见,而非被光环所绑架。

阅读更多